2月13日,学校召开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绘就了“一一六八”学校发展“路线图”,即坚持“一个根本指引”,坚定“一个发展目标”,实施“六个质量提升行动”,实现“八个创新突破”,聚力抓提升、求突破、促发展。会后,全校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对照目标找差距,突出重点抓落实。本网开设“质量提升大家谈”栏目,邀请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及教师代表,围绕“质量提升”这一年度工作的主题,谈2023年工作“干什么,怎么干”,进一步明确目标计划和落实好工作任务的各项举措,推动学校工作高质量发展。今天推出的是教务处处长侯金奎谈2023年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3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学校‘一一六八’工作思路,推动实施教学改革攻坚‘一号工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管理创新三项创新,进行应用型专业体系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用型课堂革命、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6项改革,形成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倍增效应’,以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教务处处长侯金奎在接受采访时谈到。
侯金奎说,2023年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战场,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统筹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一体化改革。采用灵活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改进学业评价方式,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强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日常监督。本学期,所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及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全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侯金奎表示,2023年要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照应用型专业建设与评价标准,全面推动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进一步做好专业“减停并转”,加大力度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产业需求,申报新上2~3个新兴本科专业。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已完成认证专业的整改工作,迎接已受理的特殊教育等5个师范专业进校评估,遴选2~4个师范类专业申请第二级认证,启动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申报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实质性进展,两个专业提交认证申请。全面加强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工作推进,根据教育部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确保建设期满通过认定。积极申请开设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专业。
侯金奎说,2023年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有本科专业100%实现校企校地共建。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共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端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示范区)、高层次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平台。凝练打造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品牌特色。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对接,积极推进元科技产业学院和鼎利智能产业学院建设,新建2~3个多主体参与的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学校将积极参与市级、省部级、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遴选,力争2023年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取得新突破。
侯金奎表示,2023年全面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培育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教学奖励办法》,用制度和政策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培育,用教学研究带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广开思路深度谋划,拓宽项目申报渠道,强化国家、省、校三级教研项目的申报和结题管理工作,强化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前遴选校级教学研究成果进行重点培育,为下一轮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做好储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立项,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精准培育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思政课教学比赛等高层次教师教学比赛“种子”选手,规范组织各类教学比赛,力争高层次教学比赛获奖再上新台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在全校营造潜心研究教学、尊师重教的良好舆论氛围。
侯金奎强调,要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加快对教室、实验室等场所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完成智慧教学项目建设一期工程,改善教育教学设施配置,汇聚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大力度改造建设智慧教室,构建形成校园“泛在学习环境”。
“当前,学校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全力打赢申硕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教育教学工作更要锚定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创新服务理念,以一流的态度、一流的管理工作水平,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不断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侯金奎说。
(文:张芳芳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