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安,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曾任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教研室主任,多次荣获潍坊学院优秀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从教34载,他辛勤耕耘,成绩突出,与数学建模竞赛结缘26年,两次获得山东省数学建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连续10年担任数学建模竞赛山东赛区评委,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国家及山东赛区优秀奖。
三尺讲台展风采 一腔热血铸师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孙建安深知教师职责,始终秉持为师初心。从教三十余载,讲授过近十门专业课程,每节课前他都坚持提前设计教案,悉心做好备课工作,找出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做好标记,以各种方式进行强调。即使教授的是已讲过数遍的《数学模型》《数学实验》《应用回归分析》等这类基础课程,他也一丝不苟,并充分发挥自己优秀的教学能力,将看上去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讲述得生动易懂、贴合实际。
他的课堂气氛和谐、节奏适中。上课过程中,孙建安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从学生的眼神及神态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帮助他及时调整课程进度,以便学生都能将知识理解吸收透彻。课下,孙建安也会积极同学生交流,耐心解答学生疑惑,认真聆听学生反馈,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再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计划。数十年如一日,孙建安承担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等本专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年都能超额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工作量。
孙建安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细究课本结构后,针对数学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经典、课本更新慢的问题,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注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增添相关新的教学内容,改变课本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特点,使学生在学到课本理论的同时又能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他采用“案例教学、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不同的案例,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做好预习,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数学理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他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发问,循循善诱,逐步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轻松化解教学难点,将晦涩难懂的知识春风化雨般沁润进学生脑海,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还可以促使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孙建安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他重视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工作技能,持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课堂不止于理论教学,更有落到实践的底气。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创新,2012年,孙建安主讲的《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两门课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服务意识永不弃 教学管理创先优
2006年,孙建安时任应用数学教研室主任,面对即将要到来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他沉稳冷静、有条不紊地领导并组织教研室内的教学研讨活动,负责全体任课教师的讲课训练,督促大家做到全员参加、共同讲评、互相帮助。在他的带领下,全教研室人员讲课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在后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近20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中配合默契,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此次工作,顺利通过教学评估。
2008年,学校新设应用统计学专业,孙建安担起了统计学教研室主任的重担。流光易逝,教研室已成立十多年。多年来,教研室因工作难度及工作性质一直存在“人少活多”的问题,全室只有五六名教师,却承担了本学院四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应用统计学十多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的繁重任务,其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刚刚开设,需要老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还要完成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编写任务。
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任务下,全教研室成员始终团结一心、毫无怨言,将所有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除了教师们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孙建安平时对教研室工作的认真筹划。他总是本着为教师服务的理念,紧紧围绕教研室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组织教师开展每周至少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与青年教师交流讨论教学方法、传授经验、帮助他们修改课件、进行集体备课等,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在这过程中,不仅年轻教师们的讲课水平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教研室团队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紧抓教研室建设的同时,孙建安也积极做好与学院工作的各项配合,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了十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院相关工作提出建议。
每年的教研室评估,孙建安总是会提前做好安排,带领大家积极准备,对一年中的工作进行整理复盘,总结经验,为来年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在孙建安的带领下,团队通力合作、紧密配合,在2011年4月的教研室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这不仅是对全体教研室老师的鼓舞,更是对孙建安教学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肯定。
二十六载竞赛史 茂育青矜美名传
万事开头难。我校于1996年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此提高师范院校数学类毕业生的数学应用和创新能力。面对第一次参赛的未知挑战和重重困难,孙建安没有退缩,他迎难而上,本着“知识不够可以学,没有经验可以积累,困难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想法开始了第一次充满艰辛的尝试。
第一次的试验总是充满波折的,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和钻研后,孙建安充分认识到开展竞赛活动不是单纯地为竞赛而竞赛,而是要在竞赛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将竞赛中累积的经验运用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渗透竞赛理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竞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在赛事中锻炼能力和提升自我。
初期,许多同学因担心参与竞赛会耽误日常学习而错失良机,孙建安对他们耐心劝导后,很多同学改变了想法,迈出了参与竞赛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孙建安一直在旁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在竞赛过程中常有学生情绪紧张,孙建安总会及时发现,悉心疏导,陪伴学生共同完成赛事。
在孙建安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同学放下心里的顾虑,投入到竞赛活动中,不但没有耽误平常的学习,而且还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收获颇丰。从初期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每年都有近百名同学参加暑假培训,竞赛的影响在不断地扩大,获益的学生也逐年增多。1996年第一次参赛的6名同学,其中两名成为名校教授,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负责建模竞赛二十六年来,孙建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组建了一支精干、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指导教师队伍。他们共同致力于数学建模工作,与时俱进,对广度及深度都日渐变化的竞赛题目进行探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建模竞赛。孙建安及其团队为开创数学建模竞赛发展新局面,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孙建安的教学生涯还在继续,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将守正不移,始终奋斗在教学一线,以德育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实为学生着想,同学生一道成长。
(文:学生记者 刘思聪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