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农村的旧房改良、改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能够充分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提升农民和乡村群众的住房质量和幸福感。
6月上旬至7月中旬,由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多位专业老师指导,团总支负责人带队,建筑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组成的“小鲁班、大工匠”社会实践队奔赴威海市乳山市崖子镇开展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针对农村老旧房屋改造进行实地调研并提供三维可视化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小鲁班大梦想:乡村振兴吾辈有责
6月初在学院党总支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团总支召开三下乡动员会,团总支负责人与参与本次社会实践的学生代表共同商讨旧房改造社会实践事项,详细部署社会实践相关工作。此次实践活动针对崖子镇旧房改造进行规划方案设计。团队将在实地调研后,整理完成基础调研报告及详细方案文本。
小鲁班在行动:实地调研解难题
7月初,按照前期周密部署并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社会实践队奔赴威海市乳山市崖子镇开启了实践之旅。到达实践地后,小鲁班们首先到村委会调研村子的住房情况。据了解,该区从2009年开始推进旧村改造,在旧村改造的版图上,规划区117个村有59个通过申请列入旧村改造计划。
7月6日至7日,实践团队成员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威海市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和大崮头村,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咨询崖子镇田家村红色特色村培育成果,参观了村中现存的红色建筑,了解到许多民居背后的革命历史典故,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结合实践成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当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了解目前乡村改造在该地区的情况;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与村庄的建筑环境,询问当地村民对于乡村改造的建议,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认真观察记录好信息。
住房调研结果显示,在房屋入住之后,有大部分的居民并没有对房子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有少部分家庭,经过一次或者两次的房屋改造,距今时间已经很久远了。改造契机也是影响居民决定是否进行旧房改造的决心,很多人想等到婚娶等重要时间点进行改造。许多房子存在墙壁脱落、家具残旧、地板破损、排水系统堵塞、电路系统老化等问题。
小鲁班展特长:发挥专业优势进行规划改造
“实践活动期间,小鲁班们每天头顶烈日,徒步近五个小时,实地考察村道环境、村居设施建设情况等,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学院团总支负责人马俊原介绍,“在根据前期调研了解到的村庄住房情况以及村民对住房改造的需求后,小鲁班们以注重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留乡村风貌为总体要求,应用BIM技术对住房的平面、立面及动态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在控制造价基础上充分考虑建筑宜居性、实用性、美观性及舒适性,提出可持续使用方案。”
调研团队深入农村,记录农村的居民区域、主干道位置、公共设施情况以及村落垃圾处理区的位置,并走访当地村民询问村民对乡村建设的意见。学习相关单位乡村振兴实施的经验以及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村住宅数字化建造、改造相结合的推进策略。
针对房子存在墙壁脱落、地板破损等问题。团队借助BIM技术运用revit、Nevisworks软件构建改造模型,利用BIM的可出图性,提供图纸;通过漫游展示改造后的效果。将制作后的模型照片发给当地政府和村民征求意见;充分考虑和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生产需求进一步细化、优化改造方案。
据悉,建筑工程学院“小鲁班、大工匠”社会实践团队已经连续4年奔赴牟平区洪口村、坊子区赵家社区、武城县范庄社区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他们引领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能吃苦的建工学子到广阔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实践中践行“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潍院精神,在实践中擦亮青年志愿者的时代底色,以实际行动彰显潍院建工学子的青年担当。
(文/图:马俊原、冯有良/高子涵 编辑:郭然 编审:张增森)